
地膜上羞红了脸的草莓,篱笆边浓妆紫袍的茄子,泥土里吮吸着甘露的红托竹荪……冬日的清晨,寒意料峭,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的田间地头一派生机盎然,累累硕果美了乡村、富了百姓,牙叉河畔处处涌动着新时代的蓬勃力量。
走进牙港村常年蔬菜基地,宛如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白沙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牙叉镇牙港村常年蔬菜基地,淡紫色的茄子、鲜红欲滴的草莓,还有村民淳朴的笑容,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该基地总面积20余亩,以“稻果轮作”的种植模式破解土地休耕困境,春耕播下水稻,秋种栽植果蔬。
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这里产出的草莓、茄子、西红柿、叶菜等逾6万斤、销售额达13万元,带动了6户农户务工就业、户均增收达1.5万元。
牙港村常年蔬菜基地的大部分土地由牙港上村村民符明奇承包经营。“我在这里承包了17亩地,种植草莓、茄子、西红柿,2022年应该有8万多元入账。”符明奇说,家庭收入增加了,生活就越过越充实,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牙港村常年蔬菜基地里篱笆边浓妆紫袍的茄子(白沙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2年以来,牙叉镇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和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利益导向机制。一方面力促“良田”改造,积极联系科研单位引进“良种”、推广绿色生态农业“良法”,不断提高农户种植水平,确保盛产“良食”,卖上好价钱;另一方面认真落实种植、田头电子秤过秤、田头蔬菜采购、蔬菜大棚建设等4种鼓励生产奖补机制,不断增强农户内生动力,让群众收获丰收的喜悦洒满田间地头。
看着当地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作为牙港村挂钩镇干部、牙叉镇党委委员黄祖梅感触颇多。“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同时又学到了技术。更可喜的是,大家切实感受到了只要肯付出就有收获。”回想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黄祖梅仍历历在目,她说,农户家庭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也慢慢壮大了,大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还有十几天,牙叉镇新高峰村村民符国华将迎来他从大山深处,搬迁到这里过上了新生活的第三个新春佳节。
新高峰村除了橡胶产业外,一直在开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随着橡胶产业2.0升级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条件逐步明显。自2020年始,新高峰村在多方支持下,以“政府+企业+农户”模式,于橡胶林下套种红托竹荪、虎奶菇,至今已达350亩规模,其中红托竹荪种植250亩,虎奶菇种植100亩。截至2022年9月,已累计临时用工约8500人次,灵活务工收入成效明显。
新高峰村村民正在管理红托竹荪(白沙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份有分红、能务工的产业,在符国华看来,托起了新高峰村村民家庭增收“稳稳的幸福”。他坦言,每天一百来块钱的务工收入,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我在这里当技术管理员,每个月有4000块钱工资,一年收入差不多5万元,年底了还有分红,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生活有保障了。”符国华说,大家家里都添置了新的家具,持续稳定的增收,让每个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今年春节,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2022年以来,牙叉镇坚持红色党建引领、绿色生态先行的发展理念,以“政府+企业+农户”的合作方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发展了生态肉鸽产业带动11个村(居)864户3305人实现分红近130万元。同时,引导农户自主种植咖啡达752亩,在牙叉群众“增收账本”上又记了一笔。另外,还新建改建蔬菜大棚68个,复耕复垦撂荒地近300亩,切实筑起了老百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的增收信心。
“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农户可以实现就近务工、产业分红,实实在在给我们的农户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增强大家致富的信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牙叉镇党委副书记唐国军说。(陈建峰 梁如金 周美景)